东北军精锐与日军精锐的一场大战,看影响东北军战斗力的优劣势
不到500人的队伍组成两路纵队,在晋城至焦作的官道上快速行进。
此时,山西省省会太原已经沦陷。晋东南腹地聚集了太多的华夏军队,其中包括中央部族、西北部族、川部部族以及当地的晋隋部族。这支军队的士兵身材高大,穿着灰布棉服。戴着瓜式毛皮帽子的,显然是一支非中北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支队伍中的士兵并没有西北军普遍装备的大刀,携带的步枪也不是当地晋隋军的金制38式。他们都携带辽制13式和捷克Vz-98/22式,除了大量轻重机枪外,队内还有2门迫击炮,装备不逊于中央军精锐。
这是一支来自关外的东北军,定为第53军第130师第388旅第646团第3营。
虽然已经是仲春,但晋东南山区的天气仍然十分寒冷,道路两旁的山上仍然有冰雪。其实这样的气候对于来自高寒地区的东北孩子来说并不算什么,只是他们习惯了在东北平原上行走。走在太行山崎岖的山路上,由于地面凹凸不平,腿脚不舒服。再加上天色昏暗,他们一脚一脚一脚地艰难地前行。
艰难的山路并没有影响战士们的士气。他们用东北人的幽默方式笑着骂人,“真是个傻子”、“走开”的声音不断响起,伴随着互相的笑声。
队伍中间,有几名骑着马的军官。胯下的马儿显得有些焦躁,似乎觉得队伍太慢了。其中一匹匀称的栗色马不停地打呼噜以示抗议。它的主人是一位有领子的上校。那个四十岁左右的军衔军官焦急地对走在他身边的领章上有少校军衔的军官说道:“东华,我觉得速度还是太慢了,如果645团顶不住的话。”退了,就会被日军打败。”占据有利地形会让你变得非常被动。”
这个叫东华的男人名叫马东华。他三十多岁,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虽然军衔是少校,但他才是这支队伍的实际指挥者,——3营的营长。马东华听了上校的话,立即回应道:“参谋长说的有道理,我会亲自前往前线,命令七连加快速度,一定要尽快赶到大小口。” ”。
被称为参谋长的上校是388旅参谋长王冠英。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亲自带马东华营前往目的地。
王冠英听到马东华的回答,点点头说是。马东华行礼,用脚敲着马腹,带着侍卫向前驰去。
马东华很快就到了先锋七连。东北军马匹较多,连以上军官都有马可骑。这时,连长李贵兴骑着一匹雪青马,出现在七连中间。他的眼睛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他陷入沉思,根本没有听到马东华奔来的马蹄声。
当马东华的身体距离李桂星只有一个马头的时候,李桂星还在发呆。马东华大声喝道:“老李,你在想什么?”李桂星猛地回过神来,扭头看向马东华,震惊道:“营长,你怎么上来了?”
马东华没有再追问。他对李桂星说道:“队伍速度太慢了,跑快点吧。”
李桂星有些不舍:“营长,兄弟们对山路不太熟悉,现在天黑了,跑不了快。”
“跑不快也得跑,不知道前面的645团能支援我们多久,如果敌人利用了地形,这场战斗就没法打了。对于你我来说,拯救我们的生命毫无用处。”
李桂星听了马东华的话,觉得有道理。他策马向前,喝道:“兄弟们,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尽快上去,占领有利地势。”
53军的战士们已经战斗多年。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最知道如何在战场上生存。听完上级的命令,他们自觉加快了脚步。
先头连的速度很快就带动了全营的速度。马蹄声和脚步声的频率明显加快,还夹杂着士兵粗重的呼吸声。夜色越来越暗,3营的战士们已经看不清周围的景色了。他们一心一意地前行,穿过了许多山丘和村庄,天一亮就到了一个叫天京的地方。封闭的地方。
天井关距645团驻地大口、小口约25里。
看到战士们跑了一夜已经疲惫不堪,马东华让战士们休息一下,先吃早餐补充体力,然后全力冲向大小口。然而,就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前方突然传来猛烈的枪声,参谋长急忙对通讯兵下令。我拨打645群询问,但电话一直忙音。
经验丰富的参谋长王冠英立即判断大口、小口阵地已失,465团正在向后逃窜。他立即向跟随在3营后方2英里处的旅长报告。
旅长告诉他们,军部已经接到大本营的指示。前面的日军是土居丸见寺第14师团第2联队的一个支队。由团长石黑萨藏上校率领,下辖2个步兵旅,辅以野战炮兵和野战重炮兵各1个旅。他们的目标是联合晋西的第20师、北部的第109师、东部的第108师,扫荡太原战役后进入晋南的中国军队。
旅长接着说,53军大本营的任务是在晋城以南阻击日军三天。自645团溃散后,马东华所在的第3营目前冲在最前线。旅长并没有给马东华有限的抵抗时间。他要求马东华以军人的荣誉和侵华日军“全力作战,重创敌人,以军力鼓舞士气”。
第14师团是日军20个精锐常备师团之一。该师师长土井健二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著名的情报专家。他对中国的山川、地理、军事条件都很了解。其第14师7月7日事变后,该团以压倒性的兵力从平津沿平汉路南下,攻克保定,占领石家庄,并乘胜追击华军主力至豫北。
为了包围晋南地区的中国军队,土井原给石黑萨佐分配了两个约2200人的步兵旅,再加上一个拥有12门75毫米野战炮的野战炮兵旅,以及一个拥有8门150毫米榴弹炮的野战重炮旅。
石黑一队的兵力超过了他麾下的第二联队。
由于失了小口,马东华营只得在天京关就地组织防御。参谋长王冠英鼓励了马东华一阵,赶紧回马与旅部会合。
对于马东华来说,情况非常严峻。他心中的作战计划是在小口阵地与645团作战,但实际情况却是他必须与自己的营单独作战。从兵力上来说,他这个营根本无法与石黑支队相比,但他还是想凭借地形与石黑支队作战,尽量拖延石黑支队的前进,为全军尽到一个军人的职责实现其使命。
645团崩溃后,从小口到天境关,日军已无任何抵抗。他们很快就会到达。马东华当前的任务是尽快构筑阵地、部署火力。他立即带领连长勘察天井关地形。
天井关前是一个夹在四座高山之间的盆地。这个盆地中间有一座低矮的山丘,呈橄榄形,中间宽,两端窄。出天井关的路被这座山头分成了两条小路,然后汇成一条路向东南延伸。盆地前约2里处,左翼,有一座小山丘,形如馍馍。山的同一侧还有一座稍高的小山,即包子山。山的右侧对面是一座光秃秃的山,树木很少。
马东华查看了地形后,向连长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打算在天京关前的盆地里设置两道纵深的防线。由于盆地前口太窄,很难部署火力,所以他打算把第三条防线移到盆地中部最宽的位置,并在这里布置两个连的兵力。第二道防线设在盆地后方的空口处,并驻扎一个连。
马东华话音刚落,七连连长李贵兴立即表示反对:“营长,我们是独立营,没有友军配合,独自作战。独立营作战的原则是部署因此,我们认为第一线应该只有一个连,第二线应该有两个连。”
对于李桂星的反对,马东华并不感到意外。
马东华是新晋升的营长。此前,他担任副营长。由于营长王庆荣在这次行动前患病,为了让3营打好这场战斗,旅长当着全营的面宣布马东华为营长,并命令他率领3营南下立即支援第645团。
388旅是53军突击能力最强的旅,而营长王庆荣率领的3营则成为388旅突击能力最强的营。因此,王庆荣得到了全营官兵的认可。马东华刚刚上任营长,自然不可能像王庆荣营长那样果断下达命令。此时李队长反对他的安排,需要耐心劝说。
马东华对3营的干部并不陌生,他有自己的看法。
在马东华心目中,七连连长李贵兴有一定的战术造诣,但胆怯。他一向喜欢打巧仗,不愿意打硬仗。这时,李贵兴提出了反对意见,马东华认为是出于自己个人原因:七连在之前的平汉路战役中损失相对较小,因此装备和人员都比较齐整。如果把两家公司放在前线,那肯定是缺一不可的。七连,但李贵兴不愿意在前线保卫敌人。
马东华耐心地对李贵兴说道:“独立营作战的原则我当然知道,理论上来说,前线应该节省兵力,但战术不能教条,需要灵活运用。日军炮火凶猛,如果此时前线只摆了一个连,日军几枪就可以消灭我前线部队,后续的战斗就没法打了。”
马东华这么一说,李桂星又沉默了,但马东华看得出来,李桂星不服气。他看了看另外两个连长,感觉他们也有疑问。马东华真诚地告诉他们:“旅长让我负责打这场仗,我的责任是最重要的,兄弟们从关外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我一定会好好带兄弟们,我的心愿”就是让兄弟们团结起来。”我们不会被带回东北,但我们毕竟是军人,军人是要打仗的。更何况我们已经失去了家园,除了战斗没有别的出路。这场战斗我永远与你们同在,同进退。见连长们有些感动,他又补充道:“待会儿我会把作战计划汇报给旅长,看他怎么决定,现在我们快点吃饭,等待旅长的命令。”马东华向连长们说了这番话。大家都同意了。
正当马东华带着全营官兵吃饭时,一群群败兵从南方赶来。他们是第645团的战败战士。其中不少人衣着整齐,似乎没有穿过烟雾,但跑得却是十分狼狈。一些士兵背着背。有些人甚至扔掉了武器,震惊地挥舞着双手。
很多士兵没有战斗经验,被吓跑了。
这时,马东华接到了旅长的电话。旅长对马东华的作战方案表示认可,并在电话中明确告知他645团已经撤退,并要求他立即进入阵地,特别强调需要在前线安排5个排的兵力。
马东华立即召集连长开会。他将命令告知了旅长,然后向他们下达了命令:
7、9连各加强一个重机枪排,以左右两翼进入前线构筑工事; 8连增援一个重机枪排,进入二线阵地作为预备队;迫击炮排设置在距山顶不远的二线阵地右翼。反向斜率; 8连的营部和连部在一起,都在左侧反坡上。
为了给前线的7、9连充足的准备时间,马东华还命令9连撤出一个排的兵力,进入面前的包子山以示警告。由于馒头山前的一座山挡住了排的视线,马东华要求排派出一个战斗小组进入馒头山右翼对面的光秃秃的山里。从光秃秃的山上沿路望去,能看到五里外。外面日军的情况。战斗队承担侦察任务。他们必须尽早发现日军的动向,明确日军的人数和装备,并通知全营,让全营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马东华下达命令、各连进入阵地期间,645团的残兵力不断赶来。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甚至还组建了小队。这些士兵都是经验丰富的东北士兵。士兵们只是士气低落,但如果整编的话,还是能打的。
马东华突然想到这些残破的部队该用了,他命令8连连长杨克功强行牵制残破的部队。都是同一个旅的,所以败仗的战士们都认识很多马东华部的干部战士。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逃回来。受到8连战士的迎接后,留下了100多人。这一百多人全部编入了八连。
各连进入阵地后仅半小时,9时30分左右,前线作战队报告说,日军一个中队正以行进队形向我这边走来。队伍中没有发现火炮,前方也没有发现侦察兵。
不派侦察兵搜寻就行军的嚣张行为,违反了日军的行军规定。这也说明了击败645团的日军是非常嚣张的。他们以为眼前的华夏军队已经溃败了,万万没有想到,前方还有另一支军队阻击。
日军沿博爱县至晋城的道路胜利挺进。路的两旁都是高山。这不仅遮挡了他们的视线,还让他们很容易受到山上的伏击。然而,他们似乎并不在意。他们组成了两列。向前走去,肩上扛着长长的38式步枪,缓缓绕着馒头山前的山丘转了一圈。
日本兵穿着与山丘颜色相似的绿棕色军装,但他们一转过山丘,就被馒头山上的保安排清楚地看到了。他们距离保安排约400米。保卫排的战士都是东北军退伍军人,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对手中的捷克Vz-98/22步枪非常熟悉。该枪的口径为7.92毫米。其在200米之外的精度不如6.5毫米的日本38式,但在200米内的威力却比38式更大。
治安排的战士们静静地等待着。日军的前进速度既不快也不慢。他们有近两百人,缓缓进入了保安排的200米射击范围之内。治安排的战士们都很安静。他们总共才三十多人。士兵数量远远少于日军,所以必须尽量第一枪打中敌人。
日军越来越近了。他们进入了150米。当进入山下百米距离时,保安排战士的捷克步枪发出“砰、砰、砰”的沉闷声音。他们射击非常准确。三分之二的士兵中弹,当场毙伤日军20余人。第一轮射击极大地鼓舞了警卫排士兵的士气,他们的三挺捷克轻机枪开始对日军进行跟踪射击。
与治安排士兵士气高昂相反,日军却被突如其来的子弹打得睁不开眼。他们不知道前面有多少中国军队,一时间陷入了恐慌。有的躺在地上不知所措,有的则到处寻找障碍物。隐藏起来,这甚至引来了保安排的子弹。他们被保安排的轻机枪击中,伤亡约10人。但他们不愧是从平汉路一路杀来的精锐。他们很快就醒了过来,有的人就在原地。他们跪下并反击。有的拿出工兵铲,迅速铲出埋伏掩体,向土丘后面的治安排射击。
38式步枪“呸呸呸”的清脆声响越来越大。随后,日军轻机枪也响了,他们的手榴弹在警卫排阵地上炸开了一道道烟雾。治安排的战士们没有坚守阵地的任务。他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杀伤日军,所以他们的散兵线是分散的。好在这枚手榴弹的精度不高,所以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的伤害。然而,六具榴弹发射器连续投掷的手榴弹爆炸后升起的烟尘挡住了他们的视线,他们的反击变得更加无力。
这时,一小队约50名日军向馒头山同侧的山头移动。这个小队携带两挺轻机枪。他们想要占领对面的高地,然后用机枪从高处压制警卫排。保安排用轻机枪向他们扫射,但火力被山下的榴弹发射器和轻机枪压制,一小群日军步枪兵也用机枪扫射。警卫排的机枪受到压制,无法连续拦截向山头行进的日军小股。
小队日本兵艰难地爬上了对面的山。他们架起两挺机枪,向治安排阵地进行交叉射击。保卫排的战士们只得分出一个班去对付对面山上的敌人,而另外两个班的战士则继续往山下拦截日军。双方交火,僵持了约20分钟。日军展现了他们的军事素质。他们的枪法非常准,而且射得很远。在机枪、榴弹发射器的配合下,给治安排造成10余人伤亡。然而治安排的战士却没有退却的意思。他们始终坚守阵地,用三挺机枪不断变换阵地向日军扫射。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向日军发起攻击,使得山下率领的日军无法前进。
这时,日军的一个后续大队也陆续赶到。他们架起两门92步兵炮,对保卫排阵地进行轰击。他们的炮火非常精准,一发就摧毁了警卫排的一挺轻机枪。保安排简陋的战壕在他们的甲壳下就像纸一样。他们的一发炮弹将战壕炸出了一个缺口,几枪之后,战壕就变成了平地。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用两个小队向警卫排正面发起强攻,并用一个小队绕道至警卫排侧面。
治安排伤亡惨重。他们担心退路被切断,只得退到9连阵地。
在这场小型前哨战中,警卫排以20人伤亡的代价,给日军造成30余人的伤亡,阻碍了日军大队的前进,为完成全营的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警卫排的撤退让日军迅速逼近3营的一线阵地。
一、东北军的53军如何来到晋城?
东北军第53军是由中原战争末期张学良入关的部分部队组建而成。最初有6个师,参加了长城抗日战争和围剿鄂豫皖苏区红军。七七事变前,国民党对全军进行整编,成立第53军,作为仅次于中央军整编师的调整师。军长为万福林,下辖3个师,驻扎河北。
东北军入关前,万福林任东北边军副司令员、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他本人是一位保守的老军人,比较颓废平庸,但他的53军却出了两个著名人物。一位是691团团长、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领吕正操,还有后来在白公馆英勇牺牲的副军长、烈士黄显胜。
7月7日事变后,日军以谷久男第6师团、土居丸健寺第14师团、川岸文三郎第20师团等3个精锐师团沿平汉线南下。尚志的第6师团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但在日军优势飞机和火炮的支援下,第6师团突破了永定河阵地,只得沿平汉路向南撤退。在文安、雄县、河坝县一带构筑阵地,阻击第6师一段时间,后撤至大清河南岸掩护友军撤退。
完成掩护任务的53军在赵县被第6师追上。双方再次交战。担任后卫的陆正操第691团被突如其来的日军切断了与邻近部队的联系。由于无法联系主力,陆正操率领691团脱离了53军,留在河北打游击,开辟了日后著名的冀中抗日根据地。
损失了691团的53军向南退至河南辉县,随后在汤阴、杞县与追击的第6师作战。 53军拼命抵抗,却无法阻挡凶猛的第6师,只得再次撤退,进入晋南太行山与游击队作战。
二、53军遇到的突发情况
太原失陷后,参加太原战役的大部分部队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其中,阎锡山率晋隋军进入吕梁山,卫立煌率第十四军进入晋南以西的蓟城。沁水、横曲。
晋南地区毗邻太行山、王屋山,山高林密,是山地游击战争的良好战场。第53军从平汉路撤退后,一路来到豫北,成功北上太行山,进驻晋城、高平、陵川地区。
晋城是晋南地区的一座大城市。地处盆地,是山西的一块物产丰富的土地。这里是驻兵的好地方,可供53军激战后休养生息。第53军以晋城为中心进驻,军长万福林将防御任务交给了马东华营所在的第388旅。
第388旅下辖两个团,第645团和第646团。第645团防守晋南,阵地位于河南晋城与博爱之间的大口、小口;马东华所在的第646团负责晋北防御,阵地在八公。在高都地区,主要防守川岸文三郎的第20师长治、六安方向。
太原战役后,活跃在晋西的日军精锐是第20师团。占领运城后,该师准备东进,攻击晋南的中国军队。为此,第646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没想到的是,第53军进入山西后的第一场战斗就打在了看似相对安全的晋城南部地区。
1938年3月3日中午11点左右,驻扎在距河南博爱县不远的大口、小口的第645团突然遭到日军袭击。第645团立即发起反击,但在战斗中损失惨重。团长徐荣奎多次向旅长刘元勋求助。刘元勋手头已经没有多余的储备了。当他无奈拆东墙补西墙时,他从负责晋北保卫的646团抽调一个营支援晋南的645团。
此时,3营营长王庆荣病倒,旅长刘元勋提拔副营长马东华为营长,并让他立即带营支援。不知道是645团团长徐荣奎没汇报清楚,还是旅长刘元勋没听清楚。总之,刘元勋并没有认识到眼前日军的实力。他认为,只要加强一个营的兵力,就能阻挡并歼灭现在的日军。于是,他满怀信心,亲自率领大队前往大小口。
途中,旅长刘元勋从军部得到了完整的情报。眼前的日军是第14师团石黑支队。目的是进入山西,与西、东、北日军会合,分头进攻。消灭晋南的中国军队。为了给晋南抗日游击队争取行动和布置阵地的时间,大本营要求第53军阻击石黑支队三天。
眼前日军的实力出乎了旅长刘元勋和马东华的预料,但更让他们困扰的是,还没到达645团阵地,第645团就溃散了,而团长徐荣奎没有向大队报告。国防部无法做出报告,这使得马东华的第3营直接面对第14师的一个支队。
不足500人的一个营,却要与配备重炮的3500余人的日军小队作战。刚刚当上营长的马东华压力很大。
三、3营如何阻击日军?
在保安排与日军长达20分钟的交火过程中,3营全体战士都在挖战壕。他们知道,在日军优势炮火下,战壕越深,越能保护自己,效果也越好。杀敌。当日军逼近前线阵地时,战壕深达人高。
防线前线的7、9连主力阵地在橄榄形盆地中部呈弧形。从空中看,它们就像一条弯曲的蚯蚓在盆地中央奔跑。盆地中部的山丘上有4挺轻机枪。每个翼各有2挺轻机枪,其余12挺轻机枪分布在战壕后面山腰的战壕里。各连各两挺加固机枪分布在左右两侧高约30米的山腰上。重机枪阵地突出在主阵地前方,与主阵地形成U字形。
警卫排的战士撤退后,7连、9连的战士全部进入阵地。他们站在战壕里,把步枪放在栏杆上,瞄准了前面的八字号角。
马东华离开营部。他带着侍卫和通讯兵来到了山顶,在那里可以俯瞰前方的号角。他们跪在地上。马东华举起了望远镜。透过玻璃,他看到保安排互相掩护,返回9连。大约20分钟后,一队日军鱼贯而入,从夹在两山之间的窄道进入盆地。开口,迅速向左右两翼展开,形成散兵阵型。从人数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小团队。
进入盆地的日军小股在距7连、9连阵地约200米处停了下来。他们的两挺轻机枪开始向7连和9连的阵地扫射。随后他们的步兵在机枪掩护下向3营阵地开火。进行战术运动,当到达100米时,7连、9连战士开枪射击,日军全部倒地。
马东华从倒地日军的动作判断,有四五个日军中弹。
屈服的日军则用伏击的方式向7连、9连的战士还击。他们的枪法非常准确。中国士兵虽然在战壕里,但还是被他们数次射击。马东华看到,被枪杀的士兵有的躺在战壕上,有的摔倒了,都是被其他士兵搀扶下来的。
这时,日军步兵和机枪手进行交替掩护冲锋。当日军步兵还击时,后面的两组机枪开始向前推进。 7连、9连的轻机枪也开火了。他们压制了日军机枪手,阻止他们前进。战壕里的步枪手也开枪了。许多日本步兵被杀。
马东华心里暗呼:干得好。
这时,大批日军如喇叭般涌入,马东华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蜂拥而入的,是日本的一个中队。该中队增援了两门92步兵炮。进入盆地后,他们迅速向两翼扩散,然后架起两门步兵炮,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轰击。硝烟弥漫中,日军立即向中国军队阵地冲锋。这时,山腰左右两侧的7连、9连的重机枪响了。日军被重机枪的交火打得翻天覆地。前线的士兵也向日军开火。他们遏制了日军的冲锋。
战斗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日军未能突破马东华的前线阵地。上午11点左右,日军一个大队赶来增援。由于盆地狭窄,日军部署不易。他们用一个中队在步兵炮兵的配合下攻击正面,另外两个中队则绕道左右两侧的山地。
马东华一边看着前方战场,一边向通讯兵下达命令,让他通知七连、九连立即各派出两个排的兵力,分别上两侧山,阻击迂回的日军。他用迫击炮排与前线部队配合。阻止日军。
迫击炮排以弧线方式射击,让日军步兵炮兵根本无法还击。他们的两门82迫击炮射击非常准确,立即摧毁了一门92步兵炮,另一门步兵炮不敢再向中国开火。陆军阵地发射炮火,因此正面冲锋的日军被两翼的重机枪和轻机枪火力牵制,而两翼迂回的日军也被先占领山地阵地的士兵挡了回去。
马东华正高兴着,突然听到几发炮弹划破长空的刺耳尖叫声。马东华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中看不到日军的炮兵阵地。他判断,日军集中了十多门75毫米野战炮向他轰击。
事实上,轰击马东华部的,是日军的八门150毫米野战榴弹炮。他们的炮兵阵地在距离第3营2公里的一座山坳里。
日本的榴弹炮威力非常大。山顶上,马东华看到炮弹落地爆炸后,泥浆如喷泉般喷向天空,烟雾过后,出现了一个大弹坑。一阵炮火过后,7连和9连的战壕被彻底摧毁,但弹坑却成了他们新的掩体。当日军步兵进攻时,士兵们躲在弹坑里对日军进行反击,使日军无法前进。
山顶上看到这一切,马东华的眼眶有些湿润。 9月18日起,他们离开家乡入关。例如,没有父母的孤儿基本上都是流浪者。他们在海关也被自己的同胞瞧不起,认为他们没有反抗。这使得日军大量进入中国领土。他们遭受误解却无法为自己辩护。他们不是不想抵抗,而是必须服从指挥官的命令。他们的很多武器都没有子弹,但他们却无法将这一切告诉全国。同胞们抱怨说,因为自己是军人,所以只能服从命令。
此时,看到兄弟们不畏牺牲,英勇抵抗,马东华心中感到欣慰。他决心与阵地同生共死,并用自己的激情证明东北军并非不抵抗。
这时,通信兵要求马东华返回营部,接听旅长的电话。马东华急忙从山顶下来,进入营部。他接听了旅长的电话。旅长说,他听到了大炮的轰鸣声和猛烈的枪声,并向马东华询问日军的情况。马东华报告说,他看不到日军全部人数,但根据来袭炮弹和前方日军人数的分析,他判断两个旅的日军已全部抵达。旅长问能不能守住,马东华回答说,如果日军只有两个旅,他有信心守住。
马东华显得很乐观。毕竟日军两个旅有步兵2200多人,包括炮兵也有3500多人。然而,他的营只有不到五百人。日军还拥有火炮的优势。虽然他有门口一人一人的优势,但万人却做不到。地势开阔,但防御阵地毕竟太矮了。
下午1点左右,日军改变策略。他们步兵的正面攻击速度减慢了,但炮火却越来越猛烈。他们派出两支部队包抄左右两翼。
日军大规模包抄。马东华没有看到,也没有想到。他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视线的前方。他看到前方的部队被日军炮火压制。他命令7连以匍匐的姿势前进,到达与日军的前线。在100米的距离与日军展开枪战。这样就可以避开日军火炮,发挥捷克、辽制步枪的近战威力。
接到命令后,七连冒着日军炮火,向日军爬行。当他们接近日军的时候,日军的炮兵确实无法对他们造成伤害。他们用步枪、轻机枪向日军射击。
,不久,日军大炮停止了轰鸣。 日军见7连战士居然敢迎着他们运动,他们也在机枪掩护下向7连反冲锋,试图和7连进行白刃战,结果被7连以排枪打死打伤了数十人。高地上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也压制住了日军的机枪,他们的步兵冲锋立刻停止了。 相持到下午2点半左右,7连连长李贵兴突然出现在马栋华的营部,他的头上用绑腿带缠着。马栋华正在惊愕,李贵兴说他的头上中了掷弹筒弹片,伤得太重,因此请求回到后方。 李贵兴不经请示就离开部队,马栋华非常愤怒,但又考虑到他已经负伤,因此马栋华没有斥责李贵兴,他报告旅长定夺。旅长要求将李贵兴留在营部以安军心,但是李贵兴说他头痛得很,实在支持不住,一再要求到后方,马栋华不得不许可了他的要求并火线将7连副连长提拔为连长。 这时,8连又报告,在营部的左侧山上发现了日军,马栋华急忙出营部向左边山上观看。左边的山头距离马栋华营部脚下的山头约500米,比他们脚下的山头略为低矮,上面出现了十来名日军,他们正试图向营部所在的这座山运动。马栋华命令8连用机枪阻击,当8连的机枪打响后,日军急忙匍匐隐蔽,这股日军没有机枪,因此被8连压制得无法还击。 考虑到兵力不足,因此马栋华没有对这部分日军进行驱逐,而是让8连监视,到了下午3点左右,左翼山上的日军猛然增加到两个中队约500人,这两个中队开始向马栋华营部冲击,马栋华才急忙命令8连阻击。加强了100人的8连火力很猛,他们以9挺轻机枪和2挺重机枪再次压制住了日军。 但几乎同时,在营部右侧的山上也发现了穿便衣的日军,大约有100人,他们都带着短枪。马栋华身边已经没有机动兵力,他只得将通信班,勤务兵,司号兵等组织起来,阻击便衣队,奇怪的是日军便衣队并不和他们作战,而是远远遁去。 马栋华没有意识到,日军的便衣队目标并不是他的营部,而是后面的旅部。 这时,旅长又打电话过来问情况。马栋华已经认识到日军的强大,他不再说是否守得住的问题,他向旅长表决心,说自己坚决与天井关阵地共存亡。 战斗进行到下午4点20分左右,日军在一线阵地右翼的进攻逐渐得手。 防守右翼的9连损失巨大,连长冯云祥身负重伤,已经有士兵往下溃。马栋华大惊,他提着一支毛瑟C96盒子炮前往督战。往下溃的士兵们只是因为连长负伤失去了主心骨,见营长亲自来到立刻又重新恢复了士气。马栋华提拔了一名排长为连长继续战斗,之后他又来到7连督战,他告诉他们多用手榴弹,勉励他们利用山地优势奋勇杀敌,之后又返回了营部。 但是马栋华遇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他回到营部时,和旅部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他的营部被日军机枪和炮火封锁,他不得不派出通信兵去旅部联系,但派了3人都有去无回。 马栋华并不知道,日军的大范围迂回战术非常厉害,在一个半小时前,日军便衣队已经迂回到旅部,对旅部进行了突然袭击。旅长手臂受伤,带着旅部先撤了。 马栋华营已经成为孤军。 马栋华的营部遭到日军炮火和机枪封锁后,一二线阵地都进入了各自为战。到下午5点时,迂回到左翼山头的日军开始向营部冲锋,他们先以火炮对8连和营部进行覆盖,之后又将炮火集中轰击8连的右翼。 这正是日军的声东击西之计。 日军炮火对8连右翼覆盖时,他们的步兵全都上了刺刀并向8连左翼匍匐前进,当进入到距离8连左翼100米处就开始了白刃冲锋,8连战士们猝不及防,阵地很快就失守了。马栋华急忙将营部勤杂人员组织了一个班,配合8连对立足未稳的日军进行反击,终于将阵地夺回。 阵地得而复失的日军不甘心,集结兵力向8连阵地再次猛攻,双方又战了半个小时。到下午5点半左右,日军源源不断到来,马栋华的营部和8连战士只剩下30来人,他打算以白刃战和日军同归于尽,于是他命令号兵吹响冲锋号。 奇怪的是,号兵冲锋号一响,日军的攻击立刻减缓了,枪声也突然沉寂下来,马栋华急忙命令上了刺刀的战士们暂停向日军冲锋。 对日军奇怪的行动,马栋华十分不解,他猜测日军是担心自己得到了增援,而且天色已近黄昏,日军不愿意进行夜战,因此停止了进攻。 马栋华急忙和一线两个连联系,他把对日军的判断告诉两个连长,鼓励他们坚持,并要两个连长统计伤亡。在激烈的战斗间歇,士兵的伤亡情况暂时无法统计,但是排长伤亡的数据是亡3伤8。 正常编制下,马栋华的营一共有9个排长,这次战斗中排长伤亡后火线提拔了不少排长,统计出仅伤亡的数据就超过了正常编制,可见战斗的激烈和战士们的牺牲精神。马栋华感觉形势非常严峻,他的干部战士伤亡太大,迫击炮弹早就打完,各连弹药都已经所剩无几,如果日军再进行一次进攻,他们就只能和日军肉搏了。 马栋华需要弹药和兵力的支援,但是他无法和旅部联系,他不得不寻找师部的支持,他的通信兵费了很大的劲终于叫通了师部的电话,没想到师长朱鸿勋根本不相信他。 师长朱鸿勋在电话中说:“你们旅长报告天井关已经失守,怎么可能有中国军队给我电话?要证明你们不是日军,请你们和你们的旅长联系。”说完就挂了电话。 师长的说话,让马栋华如迎头被浇了一盆凉水,他认为师长是在推托,因为师长能辨认出他的声音却偏偏不认他,让他找旅长只是借口。马栋华认为这个借口本身就荒唐,要是能联系上旅长,他又何必联系师部? 在悲愤之余,马栋华做好了主动向日军夜袭,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他命令一二线阵地的战士们向日军全力射击,将所有的弹药发射出去。 马栋华有满腹的委屈,但是站在师长的角度,朱鸿勋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前方敌情不明,他担心马栋华营已经投降了日军,如果不加警惕,将会遭受更大损失。 师长朱鸿勋对马栋华的说话,其实是为了稳住他。 挂了电话后,朱鸿勋立刻命令646团团长刘占宾设法联系3营弄清情况。刘占宾立刻派出通信兵快马加鞭往天井关而来,随后又派2营5连前往接应。 就在马栋华准备向日军进行冲锋时,通信员带着团长要求3营撤退的命令到了。 马栋华的心情顿时由悲转喜,他命令3个连各留下一个班在原地继续射击以迷惑日军,主力撤往交道口,他对留下掩护的3个班命令,要求他们在主力撤出10分钟后才能脱离战场。 当马栋华营全部抵达交道口后,他请点人数,全营官兵只剩下87人,这时,2营5连赶到了,奉团长的命令,5连在交道口设立新的阵地阻击日军,马栋华带着他的战士们脱离战场。 马栋华营的战斗任务终于结束了。
用户评论
这款游戏将我带入了那段抗日战争的历史之中,在游戏中感受到东北军与日军的激烈对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剧情设定很吸引人,尤其是对这段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和描述让人深受感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画面表现力非常出色,无论是战场环境还是人物刻画都十分生动逼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中的战争策略系统让我体验了如何有效应对日军的精锐部队。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通过多种任务和挑战展示出东北军在战斗中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音效设计得非常到位,每一次交火声都让人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中对于东北军士兵的心理描述相当细腻,让玩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意志和勇气。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线,这让我对游戏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情感投入。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虚拟战场上,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战术策略击败日军精锐部队。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游戏中可以看出研发团队对于历史细节的严谨态度和尊重。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与队友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在游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让人反思真实的战争中团队的重要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的剧情推动非常吸引人,让我想要一探到底东北军如何在优势条件下打败对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战斗环节都需要精心筹划才能取胜,考验了我的策略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家可以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下人物的选择与决策,感受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中对战场的重现非常逼真,让人仿佛置身于70年前的东北战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斗模式多样化,不仅有对战还有战役模拟,让我更全面地体验到战争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RPG游戏深入挖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视角来探索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略元素融合得恰到好处,既挑战玩家对战术的理解,又注重游戏的乐趣与沉浸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角色技能的多样性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去定制自己的战斗风格。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东北军精锐对决"不仅是一款战争策略游戏,更是一次历史洗礼和人文思考的过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