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一批批年轻人即将步入大学,开启人生新的阶段,在这样的时刻,其实很有必要去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
很多大学生,甚至是大学毕业多年的人,都未必能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大学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上大学更是一次难得的跳出出生阶层、改变命运和人生轨迹的机会。
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当然这没有错。
然而,如果你仅仅把大学当成一个职业培训中心,把大学学位当成找到好工作的垫脚石,那么你就浪费了“大学”这个词,也浪费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
离开了家庭的呵护,又没有接触社会,象牙塔里的四年,不仅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了解整个人类社会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律,端正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建立自己的基本逻辑体系、世界观、价值观。
哈佛大学校训为“真理”、哥伦比亚大学校训为“在陀鲁门”、复旦大学校训为“自由而无用”,无一不是大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生再也不会有四年的奢华,可以无所顾忌地追求无用的东西。同样,再也不会有另一个自足的空间,可以让你躲起来,不做那些功利的算计。
今年是哥伦比亚大学建校265周年。在最近的毕业典礼上,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说:“我们周围的圆柱、横梁、三角门廊、圆顶、古典铭文、上升的台阶以及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和砖墙都传达着一个信息:这是我们自己的宇宙。”听了这些话天龙八部3职业介绍,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美国大学普遍重视文科教育,本科前两年基本不教授专业知识,而是允许学生广泛探索。这一风潮由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发起,后来其他大学纷纷效仿,但哥伦比亚大学的文科教育依然保持领先地位。
哥伦比亚大学有一套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通识教育体系,被称为“核心课程”,哥大的学生习惯称之为哥大本科教育的基石,它是全美高中生的梦想,也是哥大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
核心课程是所有本科生,不论专业,都必须修读的课程。整个课程共十门,涵盖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等人文领域,超过五十个学分,占总学分的近一半,其余一半为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换句话说,核心课程的地位高于专业课程。
其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叫做《当代文明》,以惊人的阅读量和激烈的课堂讨论而闻名,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一系列与政治、社会、伦理和宗教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和智慧。
阅读书目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卢梭的《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等,被学生们戏称为“死去的白人”的作品。
该课程采用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22人,每年有1000多名学生被分成几十个班,课堂讨论非常激烈,一年下来要交12篇短文、1篇长文,如果不仔细阅读、消化,很难过关。
教授们要求学生不要盲目学习,不要将经典视为铁律,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探索支撑当今世界的思想脉络,并找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今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博林格校长再次提到了核心课程,事实上,他几乎在每一次演讲中都会谈到核心课程,因为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引以为豪的事情。
但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核心课程于1919年创立,今年是其创立100周年。
一百年前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整个西方世界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各种意识形态激烈冲突。
“西方文明已经迷失了方向,政治和经济分歧使现状越来越难以维持。对俄罗斯的恐惧,加上工人日益增长的不安情绪,正在引起那些想要维持现状的人的恐惧和恐慌。随着冲突的升级,所有这些社会不稳定力量反过来又受到压制和审查,激进分子、持不同政见者、异教徒、外国人和移民等边缘人群成为替罪羊。”
为了回应这一社会现实,哥伦比亚大学当时开设了“当代文明”课程,希望从古代圣贤的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
此后,哥伦比亚大学逐渐开设文学、艺术、音乐等必修课程,最终成为现在的“核心教育”,形成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一代又一代的哥伦比亚学子证明了这门课程在培养开阔的思维和智慧方面的价值。
当今西方社会其实和100年前的情况有些相似,在一位没有学识、没有敬畏真理的总统的煽动下,美国国内出现了很多混乱局面,仇视别国、攻击移民的情绪趋于凸显。
在此背景下,博林格校长重申了核心课程的历史,希望所有毕业生都能记住在这些课程中学习到的基本价值观。
几年前在毕业典礼上,他曾说:“核心课程之于哥大,就如同哥伦比亚之于社会。你们在哥大学到的一切,都将大有裨益,使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驱使我们不断探索人类共同的真理。无论将来你们身在何处,从事什么职业,你们都会把核心课程的精神投射到你们周围的世界。”
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大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目前我们国家大部分大学好像不太重视通识教育,最重要的课程就是专业课,其他的要求好像没有太多。
想象一下,一个美国大学生,不管他是学数学、物理、化学、金融还是计算机专业,在大二的时候,拼命地学习柏拉图、康德、卢梭,这个画面非常令人震惊。
那么中国的大学生呢?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列出了中美大学生读书清单的对比,中国大学生阅读最多的书目,多为《狼图腾》、《天龙八部》等热门书籍,令人唏嘘。
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它们对思维的训练,对思想的滋养,显然比不上那些经典著作。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大学生跟美国大学生面对面地竞争,这就是我们的苦处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大学四年,除了学好专业课之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读一些人文经典著作,除了柏拉图、卢梭,《史记》、《论语》等中国古代经典也应该读一读,这些也同样重要。
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地铁上说中文时忍不住压低声音,因为隐约能嗅到空气中仇视移民、排斥外语的氛围。
四年后,当你们大学毕业时,特朗普大概率会连任第二任,被他搅乱的世界可能会更加混乱,你们可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价值观冲突:开放与封闭、包容与对抗……
有时你会悲观,有时你会迷茫。
这时候,你读过的经典作品,你在作品中看到的、想到的、相信的,都会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
这个系统可以给你力量和安慰,帮助你在这个日益混乱的世界中端正自己的位置,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你看清什么样的生活对你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
留学、文化、生活,尽在
标题:高考结束后,大学究竟是什么?不仅仅是职业培训所和敲门砖
链接:https://www.gbbxw.com/news/xydt/13599.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