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牵头的《唐宋文学年表地图》正式上线。在这张地图上,可以查到唐宋时期一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以及一个地方曾经接待过的所有诗人。这一产品突破了阅读唐宋诗歌的“套路”模式,成为直观生动的地图展示。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上线两天点击量突破220万。《唐宋文学年表地图》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新版究竟有哪些变化?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诗歌朗诵方式的创新
“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就考虑过,能不能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读唐诗宋词,做量化分析。那时候还没有计算机,只能靠手工录入数据。”王兆鹏用大数据解读唐诗宋词,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其学术背景的。
在《唐宋文学年表》问世之前搜韵,王兆鹏及其团队曾出版过一本引起很大争议的书,即《唐诗排行》。该书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唐诗前100首进行排名,崔浩的《黄鹤楼》位居榜首。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以为‘文学无最佳’,那诗歌又怎么能排上名次呢?其实,如果你认真读过这本书就会知道,这本书主要是还原文学评价的历史脉络,哪些诗歌被历代文人提及最多、引用最多、选入最多,都有据可查。排行榜是从数据中得出的‘结论’,不是对诗歌价值的判断,而是对其影响力的评估。”
这本书也进一步启发了王兆鹏:诗歌不一定要只是纸上阅读,还可以用大数据走进历史场景,还原当时的文学景观,创新阅读诗歌的方式。“名诗是树,还原历史就是再造森林。”
随后,王兆鹏带领学生与搜云公司合作,参与人数超过百人,历时五年研发出《唐宋文学年表》,一经推出便获得良好反响。“到今天我们还在维护,在后台不断添加数据。唐宋文学的数据量太大了,必须不断更新。”
经过一年的运营与总结,王兆鹏计划对文学地图进行更新,让唐诗宋词不仅能读、能看,还能“走进去”。
唐宋诗“全景”呈现
《唐宋文学年表》虽然反馈不错,但也收到了一些评论,比如页面卡顿、界面单调等。除了改善这些用户体验问题,王兆鹏还有更多的考虑。
“就像‘江河在天地之外流,山在虚无之中’这句话,我们今天读到它,觉得这是一首好诗,但如果我们能去到那里,就会发现那里的景色确实和诗人描述的一样。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不只是诗人写得好,景色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对解读一首诗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王兆鹏希望改进后的地图能以“全景”的方式呈现唐宋诗词。“比如,当你在地图上点击一首诗,除了文字信息外,还会弹出一幅场景图,重现诗人创作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比如,当你看到李白‘两岸青山相依’这首诗的画面时,就能明白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兆鹏和他的团队与市场上的数据公司合作,不断改进。除了名诗名句,王兆鹏在采访中还不时用到专业的编程术语,对各种技术术语了如指掌。“我研究古典文学,但我一点也不排斥科技。今天的科技手段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学的解读,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也应该多学习新信息技术。今天的技术进步太快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象不到的。理解技术的逻辑会大大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
预计新版《唐宋文学年表》将于2019年年中上线。“原本《唐宋文学年表》主要面向学术界,但新版将更加面向大众,优化普通网民的用户体验。这将是一个尊重市场规律、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古典文学不只是一种阅读材料,也可以成为一种具有科技感和现代感的产品。”王兆鹏介绍。
数据库自主权应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王兆鹏最关心的就是一件事——数据安全。“我们花了很多精力防止别人入侵我们的数据库,窃取我们的成果。整理一个数据库需要花很多功夫,但有人‘黑’掉它,只需要几分钟。”
王兆鹏采用了很多技术手段来加密数据,“安全”是王兆鹏在团队里经常提到的词。
也正是在加强数据库安全性的过程中,王兆鹏发现了把数据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现在很多数据库,包括中国文学的数据库,都是外国的。现在的学术研究,谁控制了数据库,谁就很大程度上拥有了学术自主权,别人可以定义你的文献价值、学术方向。我在整理数据的时候,深深感觉到我们在数据库方面的薄弱,哪怕是中国古典文学,很多数据库也是外国的。”
王兆鹏希望通过整理文学地图,打造一个内容详实、具有学术价值的数据库。“因为我多年来一直以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古典文学,所以心里一直憋着一个愿望,想做一个属于中国人的、高质量的、有学术自主权的数据库。”(记者王子墨、王远芳、璐璐)
标题:搜韵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直观呈现苏轼颠沛流离一生,突破文字阅读套路化模式,引发广泛关注
链接:https://www.gbbxw.com/news/xydt/14010.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