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90秒凯迪拉克广告《触发点》,标志着中国微电影的诞生。随后,以《老男孩》为代表的“十一度青春系列”正式拉开了中国“微电影热”的序幕。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竞争加剧,观众观影时间日趋碎片化,微电影创作逐渐涉足商品、城市、社会等领域,全民“微电影+”时代正在到来。
正是基于这种热情与需求,微电影开始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影视专业的实践实训课程,大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逐渐流行起来。
一、大学生微电影现状
1、专业性与草根性相结合的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者一般分为专业创作团队和“草根”创作团队两类。专业创作团队一般指影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剧本创作、视听语言、拍摄、剪辑等方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训练,能够独立创作微电影。草根创作团队往往是由一群对微电影创作感兴趣的非专业学生组成,怀着对微电影的热爱,通过自主学习影视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尝试创作。
2、影视技术的更新与普及是校园微电影创作的直接动力
如今,专业相机已不再是微电影拍摄的唯一设备,早在2011年,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就曾用三星手机拍摄了微电影《跳一跳》。单反相机的技术革新、手机拍照功能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资金实力较差的大学生创作微电影的门槛。
3.微电影大赛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微电影作品的平台
目前,我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众多,从国家级到省市级不一而足。它们不仅为众多热爱影视创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影视专业、交流创作经验的平台。国内有影响力的大赛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原创电影大赛、科讯杯、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等,以及山东青少年微电影大赛等省市级大赛。纵观以上大赛,参赛作品类型大致可分为剧情片、动画、纪录片、实验片四大类。作品时长大多要求控制在5-30分钟以内。
2.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观看了大量大学生制作的微电影,发现它们风格多样、构思天马行空,但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作品甚至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重大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不够精致
学生作品选题虽然涵盖角度广泛,但剧本主题大都流于表面,仅以日记式的方式对故事进行泛泛叙述,缺少对更深层次主题(如人性的善恶、人生哲理、情感的价值等)的深入探讨。
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取材于生活,表面上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写照,但其价值在于能够超越生活,短小精悍的电影背后折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也包含着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抽象。
(二)剧情设置繁琐复杂
学生微电影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整部影片缺乏冲突点,或者缺乏引发冲突的事件。由于缺乏兴趣点,所有事件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都一样,很容易给观众一种直白的感觉,让观众的情绪在观影过程中停留在同一个维度,没有起伏跌宕或缓缓张弛。此外,还会出现大学生对前作怀有眷念,舍不得舍弃剧本的文字和拍摄的素材,导致所有情节和镜头都堆积在成品中,难免会出现重复、冗长的问题。
(三)演员表演有待提高
由于大学生受创作环境制约,演员年龄有一定的限制,限制了电影拍摄的题材,例如针对老人、儿童的剧本就很少拍摄。加之大学生作品中演员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导演的场面调度水平有限,无法在剧情解读上给予精准细致的指导,影片难免呈现出“学生剧”的表演倾向,整体表演风格半生不熟,让观众有脱戏、尴尬的感觉。
4.拍摄设备及技巧不足
学生作品大多采用单反相机拍摄,而其他设备(如灯光、录音设备、摇臂、轨道、斯坦尼康等辅助拍摄设备)很少使用,这给拍摄带来了各种不便,如镜头运动不足、布光不准、同步录制不清晰等。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在拍摄夜景时,经常会出现光线不足或色调不均匀等问题。无独有偶,在户外等公共场所拍摄时,由于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很容易造成噪音过大甚至听不清台词。后期录音配音的方式,容易因声画不同步或人物情绪投入不足而出现穿帮、失真等问题。
5.拍摄场景选择的限制
合适的拍摄场地可以烘托影片的氛围、抒发情绪。然而,由于课时限制、设备管理的制约、经济实力的不足,大学生微电影的拍摄场景多集中在校园内。一个缺点是熟悉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尤其是作为主要受众的本校学生)观看影片的新鲜感,另一个缺点是学生在写剧本时必须先考虑空间的可行性微可拍,这无形中扼杀了许多话题和创意。
3.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创作微电影?
1. 深思剧本,提炼电影主题
微电影只有在剧本结构上有层次,在主题上增加深度,在典型环境中展现典型人物,创造“熟悉的陌生人”,才能让电影有无穷的回味。例如,第十四届科讯杯获奖影片《茧》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女儿闯入传销组织,为了找回失散已久的父女关系而与被洗脑的女儿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影片通过“传销”这个敏感话题,蕴含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爱意。
(二)明确影片重点,突出主线剧情
在剧本创作中,首先要确立冲突点,在主冲突激化之前,其他所有人或事物都在为其铺垫,而次要或无关的剧情线索则应果断弱化或删除。紧凑的剧情设置是微电影成功的前提之一。在拍摄和剪辑中,最好请教老师或前辈指点,以主线剧情为中心,大胆剪掉不必要的内容和技术上有缺陷的素材。
3. 精心挑选学生演员,细化场景安排
好的剧本离不开优秀的演员,一方面演员的选择要符合剧情中的人物设定;另一方面演员需要准确诠释影片中的角色。大学生在寻找演员时,如果有资金实力和人脉,可以聘请专业演员或表演专业的学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求导演在调度演员时,通过示范或朗诵的方式准确传达表演要求。也需要服装、化妆、道具等部门和人员的配合,这样表演才能准确到位,更能体现影片的主题。
(四)请老师协调解决设备问题
有些获奖的大学生微电影不仅没有或很少有跳帧、色差、曝光问题等技术性错误,而且在视听语言、镜头调度等方面也尤为精湛和丰富。这不仅是因为创作团队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而且需要专业的录制设备。大学生缺乏创作经验,经济实力也不允许他们购买昂贵的设备,因此可以向其专业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寻求帮助,不仅要寻求艺术指导,还要寻求技术支持。
(五)走出校园,优化场景选择
大学生创作的优秀微电影,在拍摄地点的选择上,大多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影片环境更符合作品需要,甚至深入工厂、山地、草原、乡村等能呈现视觉奇观的场景。比如,北京电影学院2012年的毕业作品、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得主《拾荒少年》,拍摄地就在福建厦门和安徽阜阳,连接了繁华喧闹的大城市、局促世俗的居民区、荒凉的拆迁区、人来人往的火车站。一大一小两个拾荒者在这幅浮世绘里活动,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简陋房间(其实只是个窝棚),足以让他们相拥取暖。 这种场景的多样性和陌生感,比起经常拍摄宿舍、食堂、自习室的学生作品要乐观开放得多,当然这需要学生做专门的拍摄工作,也需要学校的政策宽容和老师的专业支持。
四、结论
发现大学生微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第一步,提出的诸多解决方案还需要落到实处、落到实处。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态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便利、高端的实验条件,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紧跟学生选题、剧本、拍摄、剪辑等进度,与学生共同努力,拍摄出技术品质和艺术品质过硬的微电影。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学生中会涌现出更多的影视创作新秀。
标题:大学生微电影的现状:专业与草根并存,全民化时代来临
链接:https://www.gbbxw.com/news/xydt/14118.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